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此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未提及此前“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登记资金来源”的要求,要求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实物贵金属买卖、销售各类金融产品等一次性金融服务且交易金额人民币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的,应当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留存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此外,《管理办法》对于金融机构使用电子化手段高质量保存客户资料及交易记录提出明确要求。《管理办法》明确,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自业务关系或交易结束后至少保存10年;金融机构要逐步实现以电子化方式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信息。2022年,针对自然人客户单笔存取5万元以上现金的反洗钱监管规则,曾引发广泛社会热议。2022年1月,三部门曾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该办法第十条曾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时,“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这一规定在当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迅速登上热搜。部分网友认为此举增加了业务办理的繁琐性,担忧可能侵犯个人隐私;而支持者则认为这是打击洗钱犯罪、维护金融安全的必要手段。
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当时回应称,统计数据显示超过5万元的现金存取业务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2%左右,因此该规定对绝大多数客户影响有限,且不会降低业务便利性。该办法原定于2022年3月1日实施,而在当年2月21日,三部门发布公告,宣布“因技术原因”暂缓实施,相关业务按原规定办理。
赞(9)